中国两汉时期的特殊的地方行政建制

中国两汉时期的特殊的地方行政建制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07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4962

标签:

摘要: 两汉时期的特殊的地方行政建制 两汉时期的特殊的地方行政建制 属国汉代在边远地区有降番的民族聚居地,“存其国号而属汉,故名。”(《汉书·武帝记》),名义相当于郡,安置内迁的少数民族,以属国都尉统之,主要实行于后汉。例如: 西汉上郡有龟兹属国都尉。分辖数县...

两汉时期的特殊的地方行政建制

属国汉代在边远地区有降番的民族聚居地,“存其国号而属汉,故名。”(《汉书·武帝记》),名义相当于郡,安置内迁的少数民族,以属国都尉统之,主要实行于后汉。例如:

西汉上郡有龟兹属国都尉。分辖数县,“治民比郡”。

东汉:辽东属国都尉,辽河以西至锦州一带,可能是安置内附的乌桓、鲜卑人。

张掖属国都尉,主要安置匈奴及西域其他族降人。

居延属国都尉,主要安置匈奴降人。

广汉属国都尉,分广汉郡北部治羌人。

蜀郡属国都尉,分蜀郡西部治邛、笮之民。

犍为属国都尉,分其南部,则是安置降附的羌、彝人。

侯国侯国是功臣列侯所封食邑,或武帝推恩法从王国析出的小国,以及先秦殷、周后裔所封赏,地位与县相当。《汉书·地理志》载1314县,32道,241侯国。

道道可能是民族杂居的地区,例:陇西郡狄道,从分布区域看:主要是西南和西北。这与设置“属国”的非汉民族管理区有区别,属民族杂居,政策优惠。

邑邑有三种,其—,太后、公主所封之汤沐地。其二,皇陵所在地,汉代于每位皇帝即位的第二年建陵邑,需要人力物力,故迁民实之,置陵邑以管理。其三,为祭祀地,如:奉高邑,祀泰山而置。校尉东汉在与其他周边民族聚居地相临地区设置“校尉”,目的是让那一部分地区的力量助汉襄夷。例:   护乌桓校尉,统辖今张家口一带,“给其衣食,遂为汉侦侯,助击匈奴鲜卑”(《后汉书·乌桓传》);

护羌校尉,治所初在狄道(甘肃临洮),后迁安夷(青海乐都县西),再徙临羌(青海湟源县),其治所的步步西移,恰好说明东汉与西羌势力的争斗中逐步取得优势;

护匈奴中郎将,因南匈奴内附,落脚于东胜一带,以此置专抚。二“州”的演化—--监察区的虚与实秦郡设“监”掌察吏治,汉初省,由中央政府直接派丞相刺察,不常设官。时仅60余郡,行得通,至武帝110郡国,郡国不断增多,丞相亲往巡视已难得心应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郡国之上再设一套监察建置就势在必行了。武帝元封五年,开始分全国13个区域为十三部,各设刺史一人,“掌奉诏六条察州”,即巡视监察吏治,称行部。刺史所监察的区域称刺史部,命名借用《禹贡》的“九州”加上《职方》的两个州名,以及汉朝开边扩大的朔方与交趾,于是有了“十三州”之称,指13块大地区。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