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945年8月侵华日军细菌与毒气部队分布在线地图

1933年-1945年8月侵华日军细菌与毒气部队分布在线地图


发布日期: 2021-11-02 更新日期: 2022-01-18 浏览次数: 3046 编辑:xuzhiping

分类: 近现代地图 标签:

地图说明

地图来源

1933年-1945年8月侵华日军细菌与毒气部队分布在线地图来源于《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本地图集是1995年武月星在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地图集,是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地图出版社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合编的,本地图的比例尺为1:25000000。

该《图集》是海内外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综合型专题地图集。它系统地反映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 无条件投降约14年历史中各阶段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政区等方面的内容。

侵华日军细菌与毒气部队分布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相继建立了 大规模的细菌部队,总人数达两万余人。1933年8月,日本将设在东京的细菌战研究所移至中国黑龙江省五常县背阴河地区,正式开始以中国战俘和反满抗曰义士作细菌活体试验,对外称为“关东军防疫给水部队”。1938年6月,该部迁至哈尔滨平房镇,扩建为细菌武器研制基地,名为“满洲第659部队”,1941年启用“满洲第731部队”的番号。该部直属日本参谋本部,由细菌战元凶石井四郎中将 和4名少将级军官主持,全员2600余人,设有细菌研究、试验、制造、资料、防疫给水、总务、训练教官、诊疗8个部和1个特别班。另外还有4个直属支队及1个所,即海拉尔543支队(在海拉尔市西南3千米处)、孙吴673支队 (设在孙吴镇西山)、牡丹江支队(又称海林643支队,设在海林镇东北6千米处的后腰屯,现福利屯)、林口162支队 (设在林口镇和古城镇之间)及大连卫生研究所。随着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和深入,日军又在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区设立了相当规模的特种细菌部队和细菌战研究机关,主要有:1936年在长春孟家屯建立的满洲第100部队,1939年在北平天坛中央防疫处旧址建立的“北支那1855部队” (实为细菌研究所),又在济南、太原、天津、青岛、开封、保定、石家庄、张家口、大同、包头、临汾、运城、新乡等地建立了支部,1939年在南京建立的“荣字第1644部队”,在广州原中山大学医院原址建立的“波字第8604部队”。侵华曰军的各军团内,也都设置了名为“防疫给水部”、“兽类防疫部”之类的机构,实际上是野战细菌部队。伪满洲国军内和伪满卫生科研机关、军事医学院等,也都是日本侵略者研制细菌武器、进行细菌战争的别动队。此外,日军还在新加坡建立了南洋细菌部队。除了设立细菌研究基地,进行细菌武器实验外,还在中国战场上进行了细菌战,杀害中国军人与和平居民数十万人。

在对华战争中,日军还大量地使用了化学武器。日本化学部队隶属于工兵,是常备部队,其组织严密,体系完整,数量庞大,从集团军司令部、师,到团、连,都有极健全的专业用毒部队,即野战瓦斯队、迫击炮营和步兵临时发烟部队。野战瓦斯队、迫击炮营,主要进行大规模的、集中的毒气攻击,临时发烟部队是步兵部队中“瓦斯系”官兵临时编组而成的毒气攻击部队,任务是协助前线步兵,随时随地进行毒气攻击。日军各师编制的定员有瓦斯兵、瓦斯系下士官、瓦斯系军官,总数为534人,各营、连、排均有固定的人员编制。1938年,在东北地区增设了516毒气部队,称为“日本陆军化学研究所”,专门制造化学武器。该所直属日本参谋本部,由秋山少将主持,全员250余人。516毒气部队与731部队配合,在安达建了特别实验场,进行细菌和毒气综合试验。在佳木斯设516毒气部队附属支队,称为“三岛理化研究所”。

曰本的细菌与毒气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公然违反国际法,进行生物化学战,残害中国和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人民。其制造的数量和使用的规模,都大于德国法西斯,仅731部队的建制,就超过了德国的“波兹南细菌学研究院”,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细菌武器制造厂。日军的生化武器,在侵华战争中起了特殊的作用。

相关地图

1934年11月-1945年8月侵华日军化学战在线地图

 

    请 登陆 后进行评论
评论列表 (0)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地图评价
地图引用
地图叠加
登录 后,可进行在线叠加操作。
保存视图
用户地图数据
  • 全屏后可进行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