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下游关东农业区的形成和发展

黄河中下游关东农业区的形成和发展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26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5991

标签:

摘要: 关东农业区是中国古代以黄河中下游崤山、函谷关为界分为关东、关西两大区。关东区的主体部分是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其西端为伊、洛、河、济四水交会的相当于今洛阳为中心的大河南北地区,亦即历史上所谓“三河”地区,是中国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因为它东连华北平原,西接关...

关东农业区是中国古代以黄河中下游崤山、函谷关为界分为关东、关西两大区。关东区的主体部分是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其西端为伊、洛、河、济四水交会的相当于今洛阳为中心的大河南北地区,亦即历史上所谓“三河”地区,是中国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因为它东连华北平原,西接关中盆地。

20世纪70年代在今河北武安市磁山和河南裴李岗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已有了农业的痕迹。磁山遗址还发现了粟的遗存,从出土的农具和加工工具来看,当时农业已从原始的火耕刀种阶段进人了耜耕农业阶段。陕县庙底沟二期文化具有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阶段的特征。这时期遗存发现较多的有以潼关为中心和以洛阳、郑州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农业已成为主要生产部门,农业工具已较仰韶期有了改进。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发现的王湾类型和安阳后冈类型的河南龙山文化的遗存,农业工具有明显改进,农业生产水平显然比前一阶段有所提高。偃师二里头类型文化的年代与夏朝纪年大体一致,因而有不少学者认为就是夏文化。

关东地区的农业是从山麓地带向东部平原地区发展的。二里冈遗址和郑州商城、安阳殷墟以及河北邢台、邯郸、磁县、藁城、曲阳、涿州、永年、灵寿、石家庄等地 发现的商代遗址,正分布在豫西山地、太行山东麓一线的山前冲积扇上。平原北部永定河和潮白河冲积扇农业起源也很早,但早期发展缓慢,可能与当地气候条件有关。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只说燕国“有鱼盐枣栗之饶”,没有强调粮食生产。不过从燕国境内出土的大量铁制农具看来,战国时燕国农业水平不低。

三国魏嘉平二年驻守在蓟城的征北将军刘靖在石景山南瀠水上,筑戾陵塌,引灤水开车厢渠东入高梁水,又东注人瀠水,灌田2000顷。不久又自车厢渠引流注入鲍丘水,灌田万余顷。这是永定河、潮白河冲积扇上大规模开发水田的先声。以后北魏、北齐、唐代都曾在此基础上整修过督亢陂、戾陵揭、车厢渠等水利工程,发展水田,成效显著。

河北平原中部地区,由于古代黄河在未筑堤防前的自由泛滥,造成平原内部到 处是沼泽洼地,人们很难在此定居进行农业生产。所以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经商、周以至春秋时代,平原中部长期存在一片极为空旷的人迹稀少的地区。战国中期以后,黄河下游修筑了堤防,湖泊沼泽逐渐排干或缩小,人们开始在宽阔的平原上进行耕种。秦汉时农耕业已相当发达,东汉以后人口逐渐增加,农业迅速发展,成为黄河流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东汉末年,董卓举刘馥为冀州牧,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

三国时“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齐民要术》中反映北魏时河北平原的农业技术已相当发达,农作物品种繁多,有黍、粱、大豆、小豆、麻、大麦、 小麦、水稻、旱稻、胡麻、瓜、瓢、芋、韭、葱、苜蓿等20余种。直至唐安史之乱前,平原中部水利建设十分兴旺。河北地区人口众多,唐代瀛州每县平均 人口在13万以上,是河北诸州中人口最密集的一州。

黄淮平原介于豫西山地和鲁中山地之间,在古代又可称为兖豫平原。这里的农业发展也是首先从东西两侧山麓地带向相对方向发展的。夏文化中心大致在今河南颍河上游,农业生产起源很早。故早期人口众多,西汉时在这里设置的颍川郡是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综观黄河下游平原农业发展经历的曲折过程,说明宋代以前由于整个黄河流域环境尚未破坏,故虽然战争纷绘年代农业一度衰落。但当政治稳定,政府注意 展农业,不久即可恢复至战前盛况。宋代以后,整个平原环境遭到破坏,虽当权者曾致力于招徕户口,开设屯田,兴修水利。无奈环境日趋恶化,在科学技术没有质的突破条件下,已无回天之力,农业衰落已成必然之势。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