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22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23207

标签:

摘要: 东汉末年开始,中国进入长期分裂和战乱时期。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口的数量和分布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黄河流域屡遭兵燹,人口严重耗减。如关中地区经董卓之乱,“长安城中尽空,并皆四散,二三年间关中 无复行人”。洛阳附近,“无辜而死者不可胜计”...

东汉末年开始,中国进入长期分裂和战乱时期。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口的数量和分布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黄河流域屡遭兵燹,人口严重耗减。如关中地区经董卓之乱,“长安城中尽空,并皆四散,二三年间关中 无复行人”。洛阳附近,“无辜而死者不可胜计”。从洛阳至彭城的黄淮平原上,经曹操、陶谦之战,“墟邑无复行人”。其次是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开始向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三辅、南阳人民多迁往益州,徐州一带人民多避乱江东。江淮之间10余万户皆渡江而东,“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有的甚至远徙交州。在蜀汉、东吴政权内任职的不少是黄河流域迁去的士大夫。此外,还有不少中原人士逃往幽州,甚至鲜卑境内。东汉末刘虞为幽州牧,“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三国鼎立局面稳定后,迁往辽东的往往归复故土,而迁往南方的则大多定居下来。

魏、蜀、吴三国为了充实各自统治区内的实力,利用政治手段强迫人民迁居于其统治中心的周围。如建安末年,曹操讨张鲁,进人巴东、巴西郡,劝诱当地人民8万余口迁至邺、洛阳;继而张既平张鲁,迁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三辅;而后张既又从武都徙氐5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界。曹丕即位,建都洛阳,徙冀州5万户士家以实河南。魏灭蜀,将蜀人3万家迁往洛阳和关中。东吴孙权在建安中连续西征盘踞在长江中游的江夏太守黄祖,掳掠男 女数万口迁至江东。刘备人蜀时已经带去了大批荆州人士,以后几次北伐南征,多迁民于成都平原。此外,东汉末年,北方乌桓、鲜卑逐渐南下,散居于沿边诸郡,人居汾水流域的匈奴就有3万余落。东吴征服散居于今苏南,皖南,浙、赣两省山区的山越后,将越人从山地迁至平原,总数约有10余万人。三国时期没有完整的户口数字,今人研究估计,在吴、蜀、魏三国的范围内人口下限定为大约有3000万,较东汉极盛时期的人口数约减少50%左右。

经三国时期连年战争,人口死亡、逃亡、隐匿的数字是相当多的。所以《晋书• 地理志》序言说太康元年全国仅246万户,1616万口。各郡所载只有户数而无口数。这个数字肯定不确,今人研究认为实际人口大约达到3 500万左右。今以户数分布而言,秦岭、淮河以北诸州户数占全国的56%,淮河以南长江流域的 梁、益、荆、扬四州占37%,云南、两广和越南北部的宁、交、广三州只占6%。北方户口仍占大多数,并集中在黄河中下游的司、冀二州,约占全国总数的32.12%。司州相当于今山西西南部汾河下游、河南伊洛河流域和河北西南部以邺城为中心的地区,占全国户数的19.45%,冀州大致相当于今河北中部,占全国户数的12.67%。全国郡级户数第一位的是河南郡即曹魏时首都洛阳所在地,也是西晋的政治中心,有户11万,以下依次为与河南郡接界的河内郡,东吴旧都建业所在地的丹阳郡,今河北南部与山东接界的阳平郡,蜀汉旧都所在地的蜀郡,户数都在5万以上。这种分布无疑是三国时代迁徙的结果。

西晋统一的局面没有维持多少时间,便爆发了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随即又发生永嘉之乱,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北中国再度陷入了长期战乱之中。《宋书•州郡志》所载刘宋大明八年的户口数,为90.1769万户,517.4074 万口。这个数字与《晋书•地理志》南方诸郡相比反而大为减少,故今人研究认为当时户口隐匿十分严重,这个数字很不确实,估计刘宋最高峰时期的人口在1800〜2000万间。北魏人口大约在3000万左右。6世纪20年代南北人口总数约5000万。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