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二)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二)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7-01-12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5122

标签:

摘要: 汉朝时期长江流域的原始性 司马迁曾这样描述过长江下游(即通常所指的楚越之地)的特征: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陏臝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拆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这段值得注意的叙述,实际上指明了...

汉朝时期长江流域的原始性

司马迁曾这样描述过长江下游(即通常所指的楚越之地)的特征: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陏臝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拆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这段值得注意的叙述,实际上指明了为评价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所需要的基本论据,它清楚地表明,汉朝的长江流域,人口稀少,农业原始,无货物交换,也没有许多阶级分化的迹象。

柳诒徴教授的研究指出,在东汉时期,湖北省的黄州和德安附近,甚至在安徽省的一些地方,都有大量的很原始的“南蛮”。甚至在三国时期,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的许多县还居住着“蛮人”。三国之一的东吴(公元229—265年)的创立者孙权,就曾经迫使境内居住的蛮人当兵,以弥补因人口稀少而带来的兵源不足。

然而,一旦有了从北方迁来的带有先进农业技术装备的大量移民,就可以充分地利用长江流域无与伦比的肥沃土壤建成一个孙权——他曾迫使黄河流域和成都平原的势力不得不以平等的地位来对待他的政权——指导之下的独立王国。‘

三国鼎立中作为斗争武器的水利事业

诚然,在三国时期,军事上的战役,是三国鼎立斗争中最为惊心动魄的场面。但是,在军事前线的后方,特别是蜀汉与魏,发展农业生产与水道运输,竟成了加强军事力量的一种手段,他们在这方面所投入的力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吴的主要困难,在于缺乏为开发附近天然的肥沃土地所需要的人力。据历史记载,在公元226年,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和弥补当时导致王国危机的粮食不足现象,吴王曾经宣布实行军事屯田。公元245年,国王派遣他的将领陈勋和三万士兵与作士,开凿了连接小其与云阳(现江苏丹阳)的句容运河;同时,在丹阳附近造了赤山湖,用以灌溉稻田。

在蜀汉,当最杰出的大臣诸葛亮征服黄河流域的企图,被司马懿率领的魏军阻止之后,便担心四川基地的谷物供应有可能被切断;于是在公元234年,就在渭水流域的南岸建立了军事屯田。在有关记载中虽然没有特别讲到水利工程,但考虑到所在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就会推想到在军事屯田区,发展灌溉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在魏国,灌溉与军事屯田都广泛地实行了,而且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记载中也是最为明确的。对水路运输线路的延伸与改进方面,也给予了密切的关注。由于明显的理由,这两种事业都集中在淮河流域。芍陂、茹陂、七门堰和吴塘,是曹操指令他所任命的扬州刺史刘馥修复的。在公元204年,曹操疏濬了汴渠,开凿了连接汴渠与淮河的濉渠,同时为了将山东出产的粮食运往他在河南领地的中心地带,还堵截了淇水(在河南北部)使之进入白沟。此时正值曹操着手进行一项关于军屯、积谷与发展水路交通的庞大计划的时候。继公元204年在淮河与黄河流域取得成效之后,第二年,又开凿了在河北省中西部导滹沱河水入沙河的平虏渠,与在山西省中部利用潞河水用以运输的泉州渠。曹操之所以能战胜北方乌丸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开凿了这两条作为战备计划之一的运河。为转运漕粮,在公元219年又于河南开凿了连接洛河与汴渠的阳渠。公元233年,开挖了一条由陈仓(陕西宝鸡)到槐里(陕西兴平)的成国渠。大约在同一时期,又利用汧河与洛河建成了临晋陂,灌溉约三千顷舄卤之地。

正如康基田所指出的,这些工程一定是在魏国大将司马懿的创议与主持之下建成的,司马懿当时正抵抗着由诸葛亮所领导的蜀汉力量的入侵以保卫魏国。司马懿害怕他的对手的军事天才,但是他又知道,蜀汉军队的主要弱点,在于经济基础相对说来较薄弱。所以,他拒绝军队与蜀军直接交锋,而企图以饥饿赶走他们。宁愿用锄头、犁、灌溉渠道和陂塘来指导战争,也不愿轻动干戈。诸葛亮在用各种侮辱手段,刺激他的对手交战的企图都归失败之后,就决定使用同样的看起来笨拙然而又是很有效的武器,即在渭河南岸实行军屯。因而,蜀汉与魏之间的战争,转而成了经济力量与持久力的竞赛了,同时,因为避免了蜀汉军事力量的进攻,并使敌人处于最不利的地位,司马懿也就为最终征服与消灭蜀汉奠定了基础。

魏国明智地采取了在一个时期内只对付一个敌人的策略,即在一心征服蜀汉的同时,而与吴保持和好。这种政治上的和解,甚至在发展灌溉一事上也体现出来了。根据历史记载,魏的豫州(在河南省)刺史贾逵,在与吴的合作下,并利用守备的工具,在汝河(在河南的南部与安徽的北部)上建造了一座坝,并兴筑了一个被称之为新陂的水库,以及开凿了一条长300里®的运河。这条作为魏吴友谊纪念的渠道,被称为“贾侯渠”。

然而,魏一吴的合作是短命的。甚至在蜀汉未完全被征服之前,魏就加强了为征服吴所需的经济基础的准备。在公元241年,就在淮河流域实行了军屯;耕地大为扩大,开凿了不少渠道,并促进了运输事业的发展;还储备了大量的军粮。

在公元243年伐吴开始之后,魏军在帝王亲自指挥之下,焚烧吴的粮食储备,打败了吴将诸葛恪。于是,帝王计划进一步加强其经济储备。为了准备将来的出征,又进一步扩展了耕地面积,并更多地积蓄了粮食。他指令他的最能干的将领邓艾到陈(今河南淮阳)项(今河南项城)以西至寿春(今安徽寿县)的地区。邓将军知道,这一地区虽然土质良好,但因没有足够的水分,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他建议开凿一条既可作灌溉又可作航运之用的渠道。帝王同意了这个建议。于是,沿淮河河岸自钟离(今淮河南安徽凤阳)到沘水(在正阳关入淮)400多里之间,每隔5里立一营,每营60人。士兵边耕边守,还修复与扩建了淮阳与百尺二渠。这样一来,黄河水就这样自北注入沿颍水、淮水和大治河上的各个蓄水陂塘了。在颍水南北,开挖了300多里长的渠道,灌溉约20000顷土地。

于是,“淮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每东南有事,大军出征,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

这样建立起来的灌溉系统,为淮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而就达到了在为着军事目的而竞相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个时期的高潮。魏国也因而增加了一个富饶的农业区。往后,魏就变得如此强盛,以致三国之间的均势就此一破不返,中国又再次统一于一个王朝之下了。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